一部手机管理万亩良田,海宁首批智能化设备入驻生态水田
天高云阔,满眼尽绿。进入8月,高温热浪连续反扑而来,但在浙江嘉兴海宁马桥街道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项目内,一望无际的水田风光格外亮眼,令人心情无比舒畅。
近日,记者走进万亩方500亩核心示范区,目光所及连片的水稻正茁壮成长,而在稻田的核心区域,首次出现的一批“新家伙”,为水田增添了一道别样有趣的风景。
王绍程,是浙农集团负责马桥街道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项目前期开发建设和后期管理运行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马桥街道东部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粮仓,粮食种植条件十分优越,而如今田间地头这些新安装的设备就是为了让粮食种植重新回归生态。
粮食的生态种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这些在田间对气候、环境开展实时监测保护的设备,让本需在粮食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学肥料和农药尽量减少使用。跟随着王绍程在田间的机耕小路上七拐八弯,记者来到了这些专业设备仪器前近距离观察了起来。田边每隔30米就矗立着的一盏盏物联网杀虫灯,为农田里的害虫布下了天罗地网。王绍程介绍,这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结合风吸负压,对害虫进行捕捉灭杀,以取代高毒农药施用,减少对农产品、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既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更有利于万亩方的生态安全。
在气象监测仪和土壤监测仪前,有两三个工人正在对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他们和记者说,气象监测仪可实时监测农田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雨量等参数,土壤监测仪则主要采集和记录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pH值等土壤参数,最后结合大数据分析模型,生成农事水肥精准灌溉建议。长的类似蜂巢的孢子捕捉仪,是预防和查找粮食病害的重要利器,通过对随空气流动的孢子及花粉尘粒进行采集、拍照、分析,能够精准预测出孢子上携带的致病信息,对我们后期减少病情暴发以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都是起大作用的。
来到万亩方核心示范区内的生态河道边,一幅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映入记者眼帘。别看生态河道的水如此清澈,其实我们种粮灌溉的水最终都会排向这里,王绍程坦言,生态河道两边堤岸下方出水口有数个沉淀池,经过农事灌溉后的农业废水排放前需要先经过沉淀池开展净化,经物联网水质检测符合标准后才能排出。
“像这样的智能设备,在我们整个核心示范区内,共安装了30套,未来这些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都会实时传送到我们农事服务中心的数字化平台上。”王绍程表示,正是依靠这些数据,可以实现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进一步降低传统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增强了农产品安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万亩方区块内的农事智能监测、自动灌排、虫情测报、无人机等智能控制系统都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操作查询,也就是说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万亩良田的管理,使管理真正实现生态、高效、绿色、低碳。